望着那些学生时代的作文,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几段回忆。那些属于一个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学科、一个让我永远捉摸不定的学科、一个让我成功也让我失败过的学科的,那些故事;同时记起的,还有那些老师,那些曾经怨过、恨过,却也爱过的,可爱的,语文老师。
对于启蒙老师,我确实已经淡忘了,由于转学的缘故,她只教了我一年,然而依稀记得她姓曹,是的,曹老师(之所以记得,或许只是因为还记得她与当初的班主任是一个姓氏——只因为还记得班主任的名字,才记得她的姓氏)。或许是她教会了我拼音和识字,但是我却忘记了,忘记了我是怎么学会的拼音,忘记了那知识开始的地方。然而只有一件事我记忆犹新,现在想想,或许是我对她唯一的印象吧。
那是一次考试,考卷上的某道题目是根据部首写出一个汉字,部首是“小字头”(或者现在叫“党字头”什么的),标准答案是“掌”——那时候只学了这么一个字,然而考试的时候我却怎么也想不起“掌”这个字来,然而我却根据自己的想象,在考卷上写下了一个“赏”字——一个我不知道发音、只是凭着第六感写下的生字。考卷阅完后,在这道题目上,原本曹老师已经画了一个叉,后来却又改为了正确。而在评卷时,她说:“有些同学已经能写别的字了,这样很好,希望大家能认识更多的字。”
而至于第二位语文老师,我对她的记忆却也只停留在肤浅的外表上。她真的很漂亮,并且拥有着一个很好的名字——宋美玲。她亦只教了我一年,但我记得她教的第一堂课——《我比去年更快乐》。依稀还记得,那个“更”字的用法,就是那时候学会的。
在宋老师之后,便是陪伴我走完小学的龚老师。其实她批评我的地方不少,而我也没少在她面前耍过小聪明。但是,我却的确还是很喜欢这么一位老奶奶——虽然她自己总说她的年纪可以做我们的奶奶,然而我的母亲却比她少不了几岁。说实话,她与我母亲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,都是很要强的女性;都是从小有个梦想,却都因为身体上的原因无法实现那个梦想。有一个关于“搛菜”的“搛”的故事已经被我说得太多了,于是突然想起了另一些故事,或许跟语文课本身无关,但却都是些有趣的故事。
那时候的期末考试,主要的学科每个班级都有五个免考的名额,数学英语自然是轮不到我(其实在小学,我的成绩真的很普通,或许是因为我一直都没有融入集体的关系,我不能适应那个地方,那个我呆了四年的地方),然而根据计算,我却觉得自己很有希望语文免考。终于公布名单的那一天到了,在宣布了前三位同学后,龚老师说:“下面两位同学,我估计他们自己也想不到能够免考,主要的成绩都是B,不像前面三位同学几乎都是A,他们是……”
我承认我当时很生气,但是又因为得到了免考的资格,却又很开心。不过龚老师当时的这句话,始终让我耿耿于怀,以至于后来的书法考试,我选择了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获得“A” 的成绩——事先准备好了铅笔印迹,考试的时候,“填涂”书法。
初中的何老师人很好,但是她教语文的方法或许真的不得法——整个初中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差,始终在英语之下,如果不是后来数学退步的话,或许语文成绩真的会成为我主课中最差的一门。其实我一直在想,或许是因为何老师在教我们之前,一直执教高中的关系,所以对于初中的语文,或者说对于初中的孩子,了解的不够,所以教学上面,会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。
仔细想来,初中语文最痛苦的莫过于课文练习最后的那一句话“背诵全文/第几段至第几段”。这是抹杀了多少人对于语文学习激情和欲望的几个字啊,不过也得亏这几个字,使得大多数人至今仍然记得某些课文最开始的那几句,其中不乏人人都会哭的“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”。说真的,我很喜欢《出师表》,前提是不用背诵的情况下。
然而不知缘何,高中我的语文成绩稳稳当当地一路攀升,甚至曾稳居所有学科的最高分一段时间。无论是作文还是阅读分析,我总能得到很高的评价。这或许得感谢陈老师以及周老师,但或许,更要感谢高中语文不再那么的死板,让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了。特别是高中语文有许多自己喜欢的作家、喜欢的文章,以至于在上《威尼斯商人》的时候,我接茬的频率创下了历史新高。然而似乎陈老师也乐于看着我接茬,然后,再回到正题。
周老师是我最后一位语文老师,一位非常欣赏我的老师,所以为我的语文学科学习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。只是开始的有些贸然,第一节课上,他布置了一篇作文,而我只写了区区四百字就收笔了——我实在不擅长写议论文,我不喜欢无休止的引用和无止境的例证。只是在作文的末尾增加了一句——“不知道此作文的要求,包括字数,所以仅此而已”。
我想在任何人看来我这段话都是下马威,或者是一种挑衅。然而周老师却点评到“文章写得不错,有见解,有思想,有分析”,并且在第二堂课的时候指出“上一次布置的文章没有提什么要求,字数之类的,主要是想看看大家的想法”。我承认,至此,我对这位老师有了强烈的认同感,而他对我,也因为我总是很多的随笔(那是规定每周一篇随笔,我总爱写两三篇,而且篇幅都不小),产生了好感。
或许最有意思的那次莫过于我的那篇《海·明·威》,说实话,当时我只是想写一篇散文,抒发对大海的热爱,以及对描写大海的文学的热爱。而当这篇文章得到了高分以后,周老师对我的作文展开了全方位立体式360度分析,以至于得出了中心思想是“对生活的热爱,对困难的挑战”云云,当时我就心虚了,然而却也接受了周老师的“阅读理解”。坐在一旁的达林鄙视地看着我:“你肯定写的时候没想这么多”。
或许语文就是这样吧,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莎士比亚,或许我们追求的不是某一个正确的答案,也不是什么中心思想,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心灵的交流。这才是文字的魅力,这才是文学的魅力,这也是语文,真正的魅力——既可以通过优美的辞藻,也可以通过朴实的语句,表露出自己的心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