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还记得两年多之前《纳尼亚传奇:狮子、女巫和魔衣橱》带给我的感动,时隔两年之后,终于再回纳尼亚,看佩文西四兄妹,为纳尼亚王国而战。《纳尼亚传奇:凯斯宾王子》,带给我的,是成长。
比起第一部,第二部与原著的差异更大了,有关凯斯宾王子,不仅仅是将年龄从13岁成长到了17岁,更是将小说中关于凯斯宾的故事(5章)全部删去,只留下了必要的“哈姆雷特”的情节,“又一部王子复仇记”,记得我这么对同去观影的朋友说。
无论是我主观上的关注也好,还是影片本身就是如此,这一次,彼得的戏份是相当重的,若不是《纳尼亚传奇》有着原著基础,估计我会将他更名为《彼得国王》或者《至尊王彼得》了。
苏珊的个性也于原著大相径庭,记得原著中苏珊是对在纳尼亚世界的遭遇充满着恐惧,而在电影中,她却着实是一个坚强的姑娘,并且,对自己的世界,对纳尼亚世界,做出了自己的选择。
在伦敦(如果我没记错的话)的火车站(可是电影中像是地铁车站)里,彼得竟然在和人打架,后来,爱德蒙赶来帮助(彼得打架)。“因为他撞了我,要我向他道歉。”彼得愤怒的眼神中流露出的这句话,使我相信,眼前是一个极其渴望成为大人,能够在社会上被认可的少年。
爱德蒙,不再是一年前样子,他和哥哥的感情似乎更近了一步,甚至于,可以想象,这一年来,他一直在帮助哥哥“善后”。
回到了纳尼亚,彼得明白,自己就是至尊王,是孤独群岛的君主,是凯尔帕拉维尔的统治者,是自傲,或许是少了谦逊。
遇到凯斯宾以后,彼得似乎是以救世主自居了,对待凯斯宾,似乎并不友善,的确,毕竟,他的年纪与凯斯宾旗鼓相当,而不是像原著中那样,比凯斯宾大,再加之,他正处于叛逆期,正是与周围的人有着强烈对抗之心的时期(这就和系列第五部《哈利波特与凤凰社》中的哈利一样,令人费解的叛逆期!)。
他对阿斯兰不满,他甚至开始抛弃阿斯兰了,他认为,这是他的战斗,这是他的使命,他忘记了这个使命恰巧正是阿斯兰赋予的。
他发动偷袭城堡的作战计划,凯斯宾急于知道自己父亲死亡的真相,耽误了整个作战计划(虽然,这个作战计划只是“走一步算一步”),于是,一位国王,一位王子,再一次短兵相接。
面对白女巫,凯斯宾逐渐动摇了,他愿意献上自己的血,使白女巫复活,去将弥若兹置于死地。面对白女巫,彼得犹豫了,还是凭借爱德蒙的力量,将白女巫的那堵冰墙粉碎。是啊,爱德蒙,再一起拯救了他的哥哥。
……
阿斯兰的出现,改变了彼得,他又回到了一年前,或者说,他又是1300年前的那个至尊王彼得了。
或许彼得和苏珊都了解了,纳尼亚的真正存在的意义。
或许我也明白了,纳尼亚的意义,在这部电影之后,而非在七部小说之中。
纳尼亚,是我们心中的香巴拉,我们利用它来逃避现实世界的种种无奈,我们在现实世界所不能达成的愿望,所不能得到的成就,所不能引起的重视,在这个理想国之中,得以实现。
然而,我们并非生活在幻想之中,我们必须在这严苛的世界中,继续前进,继续跌倒,继续爬起,继续振作。
面对世界,我们不能逃避,也无法逃避,因为生活在梦一般的幻想之中,只有孩子;而成人,一旦在梦幻中迷失了自己,获得的仅仅是短暂的心灵上的填补,而不是快乐。
我们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,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,才构筑了这个世界的平衡,才构筑了每个人心中的那一点理想,那一点斗志,那一点光明。
我们可以幻想,但不应沉溺于幻想,从我们成熟的那一刻开始……